欢迎访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
大赛动æ€
13
2020-10
“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2020年10月10-11日,“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于上海临港新片区成功举办。经过两天的紧张角逐,最受关注的创“芯”之星三个大奖,终于名“花”有主,分别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年创芯梦”、电子科技大学“达立缘”以及上海交通大学“TRIPLE-L”三支研究生团队。“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体参赛师生、嘉宾、专家、评审老师、企业代表合影留念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清华海峡研究院作为秘书处。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旨在服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促进集成电路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本届创“芯”大赛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指导,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共同支持,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协办单位包括: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国家芯火计划上海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电子学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清华校友总会半导体行业协会、清华海峡研究院、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2020年10月10日举办的开幕式上,大赛指导单位与主办单位代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领导,秘书处清华海峡研究院领导以及本届大赛承办单位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大赛执行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志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杨卫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王伟明,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吴庆全,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翁恺宁等领导和嘉宾进行了致辞。自2020年5月22日报名开始,本届大赛共有来自86所高校的480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学生人数达1374人,指导老师547人,提交作品453件,其中自主命题284件,企业命题作品198件。最终152只队伍晋级决赛。经笔试、机考、答辩以及现场路演,决出团队一等奖16名(前三名为“创芯之星”),团队二等奖34名,团队三等奖99名,优秀组织奖8名,优秀指导教师奖17名,华为、新思科技、日月光、国微思尔芯、艾为电子、格科微等集成电路企业也分别评出了企业专项一等奖、二等奖若干。此外,大赛还设置了最佳贡献奖1名,特别授予大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功教授。10月10日-11日大赛开幕式、笔试、机考、答辩及竞演现场清华大学王志华教授(左一)和临港集团科产部总监张四福(右一)为大赛一等奖前三名“创芯之星”获奖团队颁奖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左一)、上海交通大学王国兴教授(左二)和上海电力大学潘耀芳教授(右一)为大赛部分一等奖团队颁奖华为海思招聘调配部部长郑育群(左一)、北京大学盖伟新教授(右二)和清华校友总会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卫东(右一)为大赛部分一等奖团队颁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办公室主任赵忠升(右一)、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秘书长涂丛慧(左一)为大赛优秀组织奖颁奖大赛发起人、清华大学周祖成教授(右一)为大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左一)颁发最佳贡献奖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人才招聘会、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峰会等活动。人才招聘会由来自集成电路行业的50余家知名企业构成,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集成电路专业的研究生前来应聘。集成电路产业高端人才峰会,邀请到来自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的知名学者和企业家,分享如何培养集成电路的高端人才。10月10日大赛人才集市、招聘会、人才峰会活动现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安局近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显示,“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获奖证书可作为“最高学历学习阶段所获奖项证书”材料之一,为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落户提供加分帮助。今年7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投票通过,集成电路专业升级为一级学科,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进一步提升了大赛的品牌影响力和含金量。此次大赛的举办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去年8月20日挂牌以来,在临港新片区落地企业数量中,集成电路企业占四分之一,投资额更是超过一半,独树一帜的“东方芯港”已初具规模。“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东方芯港”的进一步发展助力!
29
2020-09
“华为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入围名单公示
各参赛队:“华为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初赛阶段评审工作已顺利结束,现将比赛相关情况公告如下:为保证大赛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组委会从各单位推荐专家库中邀请80余位高校以及企业专家担任本届大赛初赛评审。经评审共78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技术创新组17支,应用创意组45支,企业赛题-非客观题组6支,企业赛题-客观题组10支,名单见附件(排名不分先后)。因大赛官网系统于9月30日晚8点至10月9日早8点进行网站维护,请各参赛队避开维护时间登录系统查看。初赛结果公示异议期为2020年9月29日-10月11日17:00。欢迎广大师生对入围决赛作品进行监督,如有疑问可与本届大赛组委会联系。联系电话:0571-88208147电子邮箱:cpipcai@163.com技术创新组序号队长姓名作品名称所属培养单位曹心雨基于冠脉OCT图像的三维重建与病变分析西安交通大学昌涛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目标检测与距离感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葛俊彦工业机器人三维场景智能感知定位及可视化系统江苏科技大学雷海波一款真正“懂”你的人工智能耳机深圳大学罗晋廷超星思维团队-基于人工智能的EDA高效布线工具电子科技大学齐健博复用基站蜂窝信号的用户识别和计数系统中国海洋大学舒浩然基于近超声信号的智能室内定位系统浙江大学宋永坤穿透雷达人体姿态智能重构系统国防科技大学王波“猎豹之眼”——夜间场景的彩色感知与三维场景表示国防科技大学王婷“AI助医”——儿童癫痫智能辅助预测系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闫超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有人无人机混合集群智能协同系统国防科技大学余文婷未知雷达波形分类系统海军工程大学袁柯婷基于AI图像识别的垃圾分类系统西安科技大学张守涵基于图像识别的智能招领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晔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LoRa信号射频指纹识别技术中国科学院大学郑蒋滨手有语香_“不能说的秘密”之神经手语翻译厦门大学郑润泽VR+AI-运动康复新模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用创意组序号队长姓名作品名称所属培养单位陈创人员落水智能救援平台西北工业大学陈思佳基于TensorFlow的肌电控制服务机器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欣宜AIProducer:视听融合的短视频生成平台浙江大学程璐飞智能生活垃圾分类助手吉林大学崔继广大规模无人机农田热红外遥感图像拼接技术与实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董鹤友基于分组贝叶斯优化的脑健康服务系统武汉大学董家修便携式路面病害智能诊断设备郑州大学范继伟战疫奇兵-智能防疫巡视检测告警飞行平台火箭军工程大学方琦多人三维位姿检测算法及应用浙江大学冯善峥智能化仓储无人机管理系统西安交通大学何敏基于深度学习的糖网筛查系统武汉纺织大学柯琪锐移动通信基站关键参数无人机AI巡检系统五邑大学寇杰基于视听双模融合的语音增强技术西安交通大学李杰鑫智能光通信车灯系统华南理工大学李亚东实时矫正运动姿势APP西南交通大学刘龙文桥梁体裂纹全方位智能分析平台三峡大学刘祥德Aristagram(AI艺幻创客)南京大学刘孝炎AIbot_你疑我答基于学情的智慧课堂湖南大学刘运鑫基于功率序列感知的站域级快速电压控制武汉大学卢梦晨土豆冠军队_中药电子鼻_作品材料重庆大学罗浩侧脸生成正脸浙江大学马程杰智慧地铁视频监控系统南京工业大学马游不畏浮云遮望眼——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大数据的智能化目标检测跟踪云平台东南大学岂凡超在线反向词典系统清华大学乔路琪基于物联网的淤地坝监测与预警系统西安理工大学任金伟晓曦AI助视系统浙江大学邵俊朗医——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及预警系统四川大学史仓州基于视线检测的线上考试作弊检测系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宋健基于深度学习的全自动骨龄评估系统内蒙古大学宋凯莉AIAssistant—Moran(墨染)人机协创系统浙江大学苏今腾慧眼识珠-运动训练辅助机器人武汉大学孙丽娜基于深度学习的苹果果害识别及履带机器人应用西安工业大学王姣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墓室壁画外延信息重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祥通近地飞行器深度估计四川大学王怡静面向复杂救援场景的跨媒介语义交互系统天津大学延晶坤智能四足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兰州大学杨唯一牧星者-基于DRL和星上意图推理的智能卫星任务调度系统国防科技大学尹航基于光谱异常检测与识别的水体智能监管系统浙江大学尹晓东基于多模态脑影像的自闭症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南京工业大学袁程朗基于机器学习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全栈式诊疗系统深圳大学张鸿远知伴-基于MR的全息人工智能伙伴北京邮电大学张伟彬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测江西理工大学张治慧基于对抗样本强化声纹识别防御系统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郑逸铖无人机智能检测系统厦门大学朱永佩基于几何的人工智能脑部形态测量技术研究清华大学企业赛题-非客观题序号队长姓名作品名称所属培养单位李鑫基于特征分离的跨域自适应学习系统国防科技大学刘德平基于高相关度特征的深度SE-ResNet算法东南大学田甜一种更鲁棒的域特征解耦网络西安交通大学肖添明自适应的混合黑盒对抗攻击国防科技大学张铭扬基于元学习的跨任务高效神经网络结构搜索浙江工业大学赵子鸣高效准确的纯黑盒对抗攻击模型框架浙江大学企业赛题-客观题序号队长姓名所属培养单位陈宇四川大学程允浩中国海洋大学韩滔西北工业大学楼俊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沈飞华侨大学涂鹏琦华中科技大学张凯捷中国科学院大学谢鹏程中国科学院大学杨昊国防科技大学王鼎杰重庆邮电大学
08
2020-09
“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开赛公告
各参赛队伍:为了保证2020年“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顺利举行,现将竞赛开赛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时间节点1.加密题目开始下载时间:2020年9月16日8:00,截止时间:2020年9月20日17:002.题目解密密码公布时间:2020年9月17日8:00,截止时间:2020年9月20日17:003.竞赛开始时间:2020年9月17日8:00,截止时间:2020年9月21日12:004.上传竞赛论文MD5码开始时间:2020年9月20日12:00,截止时间:2020年9月21日12:005.竞赛论文上传开始时间:2020年9月21日14:00,截止时间:2020年9月22日24:006.附件上传开始时间:2020年9月23日8:00,截止时间:9月24日24:007.查看论文开始时间:2020年9月23日8:00,截止时间:9月25日12:00二、队伍编号的生成队伍编号是参赛队提交论文的重要信息码之一,将在2020年9月16日8:00公布,届时队长可登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管理平台,进入个人中心-我的赛事-下载试题/上传论文功能中查看队伍编号,请各参赛队队长查看后牢记队伍编号。三、竞赛试题下载及论文上传流程竞赛试题统一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管理平台发布,队长登陆账号,进入个人中心-我的赛事功能进行竞赛试题的下载及论文上传。具体流程详见《“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下载试题及上传论文操作手册》(附件1),请务必仔细阅读。四、论文要求(一)格式要求今年论文首先全部采用计算机网评,后集中评审,请务必依照《“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附件2)、使用《“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附件3)进行论文编写,具体要求如下:1.上传竞赛网站的电子版论文(包括摘要)必须为pdf格式,不得压缩。2.论文命名格式:参赛试题编号+队伍编号,如*20000010001.pdf,其中*为参赛试题编号,用A、B、C、D、E、F表示。3.论文必须按附件3模板进行编写,并确保提交的论文的首页为封皮(不可删除,包含团队相关信息,但5个图标不能替换),第二页起为摘要页和正文页。除首页外其他页面中不允许出现单位、参赛人员姓名、队伍编号等信息,否则视为违规,论文无效。4.使用“统一摘要页”(附件3)。为了保证评审质量,提请参赛研究生注意摘要一定要将论文创新点、主要想法、做法、结果、分析结论表达清楚,如果一页纸不够,摘要可以写成两页。(二)上交要求因参赛队伍较多,为缓解网络压力,本届大赛采用提交论文的MD5识别码—提交论文pdf文件—提交附件(可选)三步分时段依次进行,具体要求为:1.竞赛提交论文的MD5识别码的开始时间是2020年9月20日12:00,截止时间是9月21日12:00,请参赛研究生队在此时段之间提交识别码(注意:MD5识别码与提交论文对应,一旦提交MD5识别码,相应论文禁止修改,否则论文将无法成功上传)。2.竞赛提交论文的开始时间为9月21日14:00,截止时间是9月22日24:00,请参赛研究生队在此期间内于竞赛系统中提交论文,只须上传pdf文档,无须上传其他附件。论文上传成功后请务必点击【提交】按钮,提交成功后后台方能收到论文。3.赛题中有明确要求上传附件或赛题虽然无明确要求,但本队认为上传附件有利于评审专家理解本队研究成果的,并在论文中声明上传了附件,参赛队伍可在2020年9月23日8:00—9月24日24:00期间在系统上上传程序、计算结果等论文附件的压缩包,压缩包命名格式为:参赛试题编号+队伍编号,如*20000010001.rar,其中*为参赛试题编号,用A、B、C、D、E、F表示。附件大小不得超过50M。此环节不是必须项。五、其他注意事项1.此次竞赛不收取纸质论文,全部线上提交,请参赛队伍尽量提前提交,避开最终截止时间点的高峰,如因错过截止时间导致的问题,组委会一概不予处理。2.参赛队若在“提交论文的MD5识别码”环节遇到网络问题等不可控因素无法在截止时间(21日12:00)前上传,请将系统上传失败或错误的截图、论文MD5码、与MD5码相对应的论文pdf文件、队伍编号等相关信息发送至承办方邮箱:gmcm2020@163.com,邮件发送截止时间为21日13:00,超过截止时间邮件无效。若确实由于网络原因提交失败,系统后台会有相关记录,组委会将比对系统后台记录与邮件内容,决定是否给予该队伍参赛资格。3.竞赛期间仅开放数学建模网(www.shumo.com)论坛上提问(QQ群在竞赛期间禁言),如果对赛题的文字理解方面有问题,可以在论坛上提问,专家委员会将组织命题人员在网上解答,不应回答的,恕不回答。请研究生在提问前事先查看已经回答的问题以免重复。4.违规处理: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必须注明来源。竞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论文进行查重处理,重复率高于某阈值(由专家委员会确定)的论文,一般直接判定为“违规论文”,必要时进行人工判断,确定其是否为“违规论文”,引用他人程序也需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否则发现程序雷同,按抄袭认定为“违规论文”。发现违纪行为,组委会将严肃处理,取消获奖(包括成功参赛奖)资格,并将处理结果通报参赛学生所在学校。5.竞赛奖励:(1)数模之星奖,冠军队50000元,亚军队40000元,季军队30000元,提名奖10000元/队;(2)一等奖,2500元/队;(3)华为专项奖,5000元/队(选择华为赛题的前10名赛队,属于重复奖,奖金累加)。竞赛承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联系方式:电话:021-64251021电子邮箱:gmcm2020@163.com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东南大学)联系方式:电话:025-83795939电子邮箱:gscpc3@seu.edu.cn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组织委员会“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执行委员会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代章)2020年9月8日附件:1.《“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下载试题及论文上传操作手册》2.《“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3.《“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模板》4.《“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开赛公告》(带公章PDF公告原文)
25
2020-08
“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圆满收官
“兆易创新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经全体参赛选手的共同努力,历时4天顺利完成了既定赛程,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于8月21日在南京江北新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主承办单位代表、南京江北新区代表、校企代表等共聚一堂,为获奖师生颁奖。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先生、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女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先生、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董渊先生出席闭幕式并致辞。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先生致辞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潺嵋女士致辞中国学位与研究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董渊先生致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先生致辞随后,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王志功教授介绍了总决赛评审情况并宣读评审决议。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王志功先生宣读评审决议此外,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刘明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刘会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时龙兴、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莅、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唐永实、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祁寿东、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二处副处长翟磊等嘉宾共同出席了闭幕式。经过激烈角逐,总决赛共产生最佳团体奖1名,“研电之星”3名,技术竞赛一等奖53名、二等奖89名、三等奖116名、最佳论文奖12名。华为专项赛嵌入式系统及通信与网络方向,冠亚季军各一名,一等奖14名,二等奖39名,三等奖47名,华为专项赛优秀组织单位10个。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一等奖19名、二等奖33名、三等奖41名、最佳路演奖4名、最具投资价值奖4名、最佳答辩奖3名。此外,还评选出了优秀指导老师奖53名,优秀组织单位37个。闭幕式现场还诞生了研电之星3名,分别由国防科技大学电磁哨兵队的“反恐便携式无线电精确侦扰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的串联科技团队“大功率无人机动力系统颠覆者”、陕西科技大学智慧助障小能手队的“基于脑电-眼电双模态控制的智能助障系统”获得。本次总决赛,最佳团体奖由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本年度特别设置的抗击疫情专题奖则由3支队伍获得,分别是上海理工大学爱学习队的“基于生物芯片的快速核酸凝胶电泳仪”,西南交通大学感温路在何方队的“智能多态无感测温系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逆行者小队的“低成本嵌入式呼吸系统监护仪”。最佳团体奖颁奖现场研电之星获奖队伍领奖现场抗击疫情专题奖领奖现场现场还为获得兆易创新命题、平头哥命题、TI命题、ARM命题、Synopsys汽车电子专项奖、Xilinx专项奖、MathWorks专项奖、RT-thread专项奖等企业命题和专项奖的获奖同学进行颁奖。中国电子学会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签约仪式现场举行了中国电子学会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签约及揭牌仪式,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刘明亮与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时龙兴分别代表中国电子学会与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签订了实训基地的协议,并共同为基地揭牌。中国电子学会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揭牌仪式本届竞赛分为技术竞赛和商业计划书竞赛两大部分,技术竞赛分为“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通信与网络技术类”、“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类”、“人工智能类”、“技术探索与交叉学科类”等七大参赛方向,共有402支队伍入围总决赛。总决赛现场安排了现场作品调试、作品展示与交流、现场招聘会、园区参观、青年创新论坛、江北新区之夜师生交流会、TOP10竞演等多个活动环节,使得为期4天的总决赛内容极为丰富。参赛作品现场展示与交流现场招聘青年创新论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我国高校赛事“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经过24年的发展,已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平台,获得了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的广泛好评。
09
2020-07
关于举办2020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通知
学会文〔2020〕19号各会员单位,系列大赛各组委会: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下简称系列大赛)以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竞赛和奖励的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活力,是服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系列大赛简介系列大赛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努力探索利用社会资源协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七年来,系列大赛围绕国家急需领域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设置了涉及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能源体系、公共管理等重要领域的10项主题赛事,为50余万在校研究生提供了创新、交流、展示和就业的平台,已初步形成院系、学校、省级学位管理部门等层层组织参赛的活跃局面,在研究生群体中有了较强的号召力,在社会上也有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系列大赛秉承“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办赛之路。系列大赛得到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电子学会等社团组织和华为、中石化等知名企业深度参与,促进了研究生创新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系列大赛将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下,努力办成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贡献力的品牌赛事。二、2020年主题赛事2020年系列大赛将举办下列8项主题赛事:1.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2.数学建模竞赛3.电子设计竞赛4.创“芯”大赛5.人工智能创新大赛6.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7.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8.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MPAcc学生案例大赛暂停一年。各主题赛事介绍、赛程安排、赛事指南等,请见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以下简称“研创网”)。系列大赛基本情况及各主题赛事联系方式,详见附件。三、建议与要求1.充分重视,激励师生系列大赛是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请各会员单位给予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研究生参赛,并对参赛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政策支持、物质保障和成果认可。2.专人负责,规范管理为提升系列大赛整体影响力,提高赛事管理运行效率,满足各会员单位对参赛学生统计、分析和管理的需求,自2018年起,“研创网”成为系列大赛所有主题赛事的唯一官网。目前,大部分会员单位指定了专人负责参赛学生资格审核和管理工作,其他尚未在“研创网”上登录的会员单位,可致电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获取单位用户名和初始密码。3.深入发动,广泛宣传请各会员单位通过校园媒体、研究生院、相关院系、学生管理部门等多渠道发布赛事消息,欢迎各单位校园网与“研创网”进行链接,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往届大赛的优秀作品、获奖选手及指导教师。可将宣传材料提供给《中国研究生》杂志和“研创网”,进行同步宣传。四、其他事宜1.大赛官网、官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研创网”)网址:https://cpipc.acge.org.cn《中国研究生》微信公众号:zgyjs2002(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秘书处联系人:赵忠升联系电话:010-62782320传真:010-62794515邮箱:csadge@tsinghua.edu.cn(2)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系人:董操联系电话:010-68515241(3)大赛官网、官微联系人:王昭联系电话:010-82378758附件: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基本情况及各主题赛事联系方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2020年6月29日附件:“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基本情况及各主题赛事联系方式2013年,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改革的首要任务。为主动服务研究生教育中心工作,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举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下简称系列大赛)。系列大赛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利用社会资源协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截至目前,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企业需求设置了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建设、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能源体系、基础研究等相关领域的10项主题赛事,旨在助力国家重点急需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学位中心分别与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0余家行业机构协同举办主题赛事,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地方政府部门向赛事提供政府公共管理大数据平台,华为、中石油、中海油等知名企业参与命题、评审并提供经费赞助,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办赛特色。系列大赛举办7年来,得到了500多家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50余万在校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已成为在校研究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研究生创新氛围、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形成了院系、学校、省级学位管理部门等层层组织参赛,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支持赛事的活跃局面。2020年主题赛事联系方式如下:1.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联系人:徐含乐联系方式:029-88460398邮箱:xuhanle@nwpu.edu.cn2020年承办单位:中南大学联系人:周明娟联系电话:0731-88830945邮箱:zmj322@csu.edu.cn2.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联系人:奚社新联系电话:025-83795939邮箱:shexinxi@seu.edu.cn2020年承办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联系人:窦叶青,杨晶联系电话:021-64251021邮箱:gmcm2020@163.com3.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中国电子学会联系人:何文丹刘霆轩联系电话:010-68600723邮箱:cieeda@163.com2020年承办单位: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上海市电子学会、上海师范大学、四川省电子学会、北海市科技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4.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清华海峡研究院联系人:张逸轩联系电话:0592-5776165邮箱:cpicic@163.com2020年承办单位: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系人:王楚凤联系电话:021-38298099邮箱:cfwang@shlingang.com5.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浙江大学联系人:贵一琦联系电话:0571-88208147邮箱:cpipcai@163.com2020年承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联系人:吕云霄联系电话:0731-87005031邮箱:yjszs_s3@nudt.edu.cn6.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哈尔滨工业大学联系人:李超联系电话:189460948400451-86416419邮箱:cpridc@163.com2020年承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市科技局联系人:张俊峰,马钰焯联系电话:029-82665737电子邮箱:zyxw@mail.xjtu.edu.cn7.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系人:周世光、董建党联系电话:0532-86983090、86983311邮箱:eeidc@upc.edu.cn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西路66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邮编2665802020年承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联系人:张磊,崔璐联系电话:029-81469083、88382609邮箱:sysglk@xsyu.edu.cn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东段18号西安石油大学实验室管理处,邮编7100658.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联系人:于建联系电话:010-62519150邮箱:mpa@mpa.org.cn
17
2020-06
关于“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决赛延期举办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尚未全面开学,选手组队及作品设计存在一定困难。为满足疫情防控要求,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可能导致的病毒传播风险,切实保障参赛人员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决赛延期至11月20-11月22日举办。相关时间调整如下:1.报名时间及作品提交截止时间延期至:9月20日。2.初赛作品评审时间延期至:9月21日-10月10日。3.决赛入围名单公布延期至:10月11日-10月19日。4.决赛举办时间延期至:11月20日-11月22日。参赛选手如有任何疑问,可通过大赛邮箱和电话进行咨询。后续工作请继续关注官方网站“研创网”和“未来飞行器”公众号的通知。1.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2.大赛微信号:CGFFVC;微信名称:未来飞行器(大赛公众号二维码)3.问题咨询与交流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扫码进入QQ群。(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群)(参赛选手群)4.大赛邮箱:ffvc2020@126.com5.大赛联系方式承办单位联系人:周明娟13549688445(中南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唐小玲13873197810(中南大学研究生院)秘书处联系人:徐含乐13772021053(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2020年6月17日
03
2020-06
关于举办“杰瑞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杰瑞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大赛背景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源于2014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创办的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2016年(第三届)起被纳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专家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曹耀峰院士。2019年,大赛升级为“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为保持赛事历史的延续,届次接续为第六届。大赛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按照“竞赛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围绕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打造研究生创新交流实践平台,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大赛旨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大赛的目标是办成研究生培养单位乐于组织,广大研究生踊跃参与,能源装备行业广泛认可的国家级、高层次重要赛事。二、组织机构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3.联合主办单位:陕西省教育厅、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4.承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5.组织委员会:由指导单位、主办单位、联合主办单位、秘书处单位、承办单位和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6.组委会秘书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7.冠名赞助单位:杰瑞股份8.支持媒体:中国研究生三、赛制和赛题要求1.赛制大赛包括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答辩及实物演示、3D模型展示等形式。2.赛题本届大赛赛题以新能源装备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能源开发装备;(2)可再生能源装备;(3)绿色高效油气装备;(4)可燃冰开发装备;(5)其他能源装备;(6)企业赛题(稍后发布)。3.作品形式参赛作品可为产品实物、样机模型、控制系统软件、三维模型、工作原理展示等。4.作品要求(1)作品须为原创,符合赛题要求,构思巧妙,设计合理;(2)涉密作品和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作品不得参赛;(3)在往届作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的作品,应标注出创新之处;(4)已经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某项主题赛事获奖的参赛作品,不能以同一作品参评其他主题赛事的奖项。四、参赛对象和方式1.参赛对象正式注册的国内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大四本科生。2.参赛方式以学校为单位,个人或团队参赛,每个团队参赛队员一般不超过5人(第1申报人为参赛团队队长),指导教师一般不超过2人,允许跨学校组队。进入全国决赛后,不得变更参赛项目和团队成员。3.作品提交预赛阶段:通过大赛官网提交作品报告书(模板见附件),设计图样、数字模型、动画视频等支撑材料可作为附件一并提交。决赛阶段:通过大赛官网提交作品简介展板、答辩PPT、演示视频等。五、日程安排1.2020年6月3日,发布大赛通知。2.2020年6月3日-9月30日,网上参赛报名、资格审查和作品提交。参赛团队须登陆大赛官网注册报名,各参赛单位联系人定期登陆账号,完成本单位报名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审查,参赛团队提交预赛作品。3.2020年10月1日-10月31日,作品评审和公布决赛名单。组织专家进行作品评审,公布进入决赛作品名单。4.2020年11月1日-11月20日,网上提交决赛参赛材料。参赛团队按照决赛通知要求提交相关材料。5.2020年12月,在西安石油大学举行决赛。注:最终比赛时间和形式将根据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情况和教育部有关要求进一步确定,并提前一个月通知。各项内容具体时间安排以正式通知为准。六、奖项设置大赛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设有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等奖项。特等奖:2项(可空缺),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作品要求在应用研究中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能够解决能源装备行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的项目。一等奖:决赛作品的10%左右,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二等奖:决赛作品的20%左右,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三等奖:决赛作品的70%左右,颁发获奖证书。为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证书。七、其他事宜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所有。1.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2.大赛微信公众号:cpeeidc(微信公众号二维码)3.大赛邮箱:eeidc@upc.edu.cn4.大赛承办单位联系方式联系人:张磊电话:029-81469083崔璐电话:029-88382609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电子二路东段18号(邮编710065)5.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联系人:周世光电话:0532-86983090董建党电话:0532-86983311电子邮箱:eeidc@upc.edu.cn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西路66号(邮编266580)6.为方便各培养单位联系人、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联系,欢迎扫码进入QQ群。QQ群:1005622949(培养单位联系人、指导教师群)QQ群:957991211(参赛选手队长群)附件:“杰瑞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作品报告书模板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2020年6月3日
29
2020-05
“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通知
29
2020-05
关于“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资格审核及延长报名时间等事宜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参赛同学:“飞鲨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第一阶段报名即将结束,大赛参赛资格审核系统已经开启,请各培养单位研究生院负责人做好相关资格审核工作。现将资格审核注意要点说明如下:每位同学只能以1件作品参赛一个赛题,不限制每位同学参加不同赛题的作品,但绝不允许一稿多投;每支参赛队伍必须要有指导教师且最多为2人,同一指导教师可指导多支参赛队伍;各培养单位只能审核自己学校学生为队长的参赛队伍。各培养单位可根据上述说明进行资格审核,审核通过者方可在系统里提交作品任务书,审核不通过者需修改相关不符合项,继续提交报名申请,研究生培养单位继续审核报名资格,直至审核通过才能提交作品任务书。大赛秘书处决定延长大赛报名时间、资格审核时间至6月19日,作品提交时间如有调整以后续通知为准。该时间段内学生可继续报名,培养单位进行资格审核,资格审核通过后提交作品任务书。考虑到资格审核时间,建议同学们在6月17日前完成报名。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2020年5月15日
27
2020-05
“华为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英文名称:ChinaGraduateAIInnovationCompetition)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秘书处设于浙江大学,本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由国防科技大学承办。大赛以“AI赋能、创新引领”为理念,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主题,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赛的目标是联合多方力量,努力把大赛办成在研究生群体、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被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单位和企业行业广泛认可的高层次、全国性重要赛事,逐步实现与同类型高水平国际赛事接轨。现将大赛有关情况通知如下:一、大赛名称“华为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二、组织单位1.大赛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大赛主办单位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3.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相关产业联盟和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组成4.本届大赛承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5.赞助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大赛主题与参赛作品本届大赛主题为:AI赋能、智创未来本届大赛将秉承“创新”原则,将大赛的特色定位在“前沿领域”和“深入探索”两个方面。参赛作品须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探索和设计有明确场景驱动的应用创新方案,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环保、法律和设计等行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大赛采用开放命题,参赛队伍可选择华为AI开放平台作技术支持。参赛作品应当遵循相关设计、开发指南与规范。参赛者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由探索应用场景并自行获取相关数据,最终提交具有原创性并能展示其应用潜力的参赛作品。大赛分为技术创新、应用创意及企业赛题三个类别,每支参赛队伍可根据兴趣及技术能力任选一个类别参赛,同一参赛队员(队伍)只允许报名参加一个类别。技术创新类强调软硬件结合,以可展示原型系统作为核心评审考察点;应用创意类强调重大领域场景,以技术可行性和应用落地价值作为重要评审考察点。四、参赛对象及方式1.参赛对象:凡具有正式学籍的研究生、已获得读研资格的本科生及本研贯通培养的学生有资格参赛。参赛选手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审核报名参赛资格。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单位具有对参赛人员资格进行抽查的权利。2.参赛方式:参赛形式可以是个人或团队形式,且每人只能参加一支队伍。以团队形式参赛的队伍,每队最多不超过4人,其中在读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队长必须为在读研究生,且队员分工明确。允许跨校,校内跨年级、跨专业组队,以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参赛团队和选手可申报指导教师,每个团队最多可申报2名指导教师,以申报顺序排序。五、作品提交要求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二个阶段,在各阶段,参赛队伍须按照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团队名称、提交的作品材料中不得体现学校、学院或导师等影响比赛公平的信息。团队信息以初赛报名信息为准,一旦通过资格审查整个大赛期间不得更改团队成员、指导老师信息。初赛:参赛者须根据模板提交项目文档、项目视频、初期成果和参赛作品简介,内容应覆盖参赛作品创新点、应用场景、工作原理、解决的实际问题、技术方案、开发周期,团队介绍、团队分工等。决赛:参赛者须通过汇报和展示的形式,全方位呈现作品开发流程、技术概要和潜在应用。(最终决赛方式及时间将根据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情况和教育部有关要求进一步确定,并提前通知,具体安排以正式通知为准。)六、赛程安排1.大赛通知发布时间:2020年5月下旬内容:大赛官网公布本届大赛参赛方式、报名须知、作品要求、奖项设置等详细信息。企业命题具体要求另行通知。2.大赛报名时间时间:2020年6月1日-7月20日内容:参赛团队在该日期前在大赛官网进行注册报名并接受参赛资格审核。3.初赛评审与晋级结果发布时间:2020年7月1日开始提交初赛作品,8月20日截止提交初赛作品。内容:参赛项目团队须在截止日期前提交初赛作品,进行大赛初赛评审。2020年9月下旬大赛执行委员会公布进入决赛团队名单。4.决赛评审时间:2020年11月下旬内容:进入决赛团队将接受大赛组委会聘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评审。七、奖项设置本届大赛将设一等奖(前3名设冠军、亚军、季军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华为专项奖,此外设有优秀组织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特设立华为专项奖,授奖对象为选择华为赛题,在初赛评审中成绩排名前10的赛队。此奖可重复获奖,赛队不足,可缺额评选。)一等奖10名,合计26万,其中:冠军队1名,奖金5万,亚军队1名,奖金4万季军队1名,奖金3万其它队7名,奖金2万二等奖15名,每队奖金1万合计15万三等奖50名左右,获奖证书华为专项奖10名,每队1万(为重复奖)合计10万优秀组织奖(若干)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八、其他事宜1.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2.秘书处联系人:卢俏、贵一琦联系方式:0571-88208147电子邮箱:cpipcai@163.com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研究生综合教育楼815办公室邮编:3100583.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参赛选手QQ交流群群聊号码:912447904群聊二维码:附件:“华为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参赛指南